1996年垂降——舊三瓜子隧道北口題字調查
中年回憶文,以流水帳方式書寫,部分內容擷取與修改自1996年未發表的文章,並放一些拍過的三瓜子隧道照片。
初詣三瓜子隧道——雜草蒙面
新北市瑞芳區三貂嶺車站東南側、鄰基隆河對岸,有一座「三瓜子鐵路隧道」(三爪子隧道)遺跡,是宜蘭線鐵路舊線時期殘留的石砌山洞。網路上已可詳查它的來歷,例如,哪年完工通車、何時廢棄、洞口上有「至誠動天地」匾額……等資訊,這裡不多述。
但這些資訊在1992~1993年期間幾乎一片空白,我還誤以為這山洞是舊的三貂嶺隧道,一路通到山的另一側,當年經過黃PK熱心告知,我才知它是一座短隧道。感恩他。
那時剛見到這老山洞,大略形狀與洞口題字寫什麼,都不清楚,反正就長滿雜草。
↑↑ 以前廢棄的三瓜子隧道北口,難辨識。當時誤以為是舊三貂嶺隧道。(1993.12.24 蔡宜儒攝)
很想知道三瓜子隧道題字寫什麼
興國同學於1992年初送我一本書:洪致文《台灣鐵道傳奇》。該書p.48對三瓜子隧道的描述寫著「……,有一個空懸半山腰、用紅磚封死的廢洞口,此即為舊線隧道。它的洞口上題有三個大字,但字跡模糊、難以辨認,只好留待高人去『猜字謎』了。」。
既然隧道口題字暫無答案,我就想查查有無其它文獻、或乾脆自己爬上去看,當一位高人,去解那些字。
但舊隧道緊鄰基隆河,河岸陡峭,無法接近,想要站在洞口前,大概一是從上頭山坡下來,二是渡河後爬上岸壁。
第1次垂降前定位
1994年2月22日,約了興國去三貂嶺站,請他到車站斜對面三瓜子隧道上方約60m(?)的小徑,由我拍照記錄,查看下降點在哪,以做預備。
↑↑ 1994.02.22與興國前往三貂嶺站,做第1次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前的定位。(蔡宜儒攝)
↑↑ 1994.02.22請興國站在三瓜子隧道上方小徑,做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前的定位。山上黑圈處是興國,黃色衣服是我帶去的,以增加辨識度。(蔡宜儒攝)
↑↑ 1994.02.22與興國前往三貂嶺站,做第1次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前的定位。河岸邊有一廢棄探照燈座,恰好是個對照點。(蔡宜儒攝)
↑↑ 1994.02.22請興國站在三瓜子隧道上方小徑,做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前的定位。黃色衣服是我帶去的,以增加辨識度。(蔡宜儒攝)
↑↑ 1994.02.22請興國站在三瓜子隧道上方小徑,做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前的定位。黃色衣服是我帶去的,以增加辨識度。這照片對之後的垂降助益甚大。(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上方小徑回望基隆河對岸的宜蘭線鐵路與平溪支溪,也可以看到來時路河邊廢棄的探照燈座(對照點)。(1994.02.22 蔡宜儒攝)
感謝興國願意陪我跑一趟三貂嶺(三爪子)。
事後,於學校也請教明昌同學、小逸(逸芬)同學有關下降三瓜子隧道的意見。他們是登山社社員,更具專業,得到的答案:
①渡河不可行,只能由上而下,或是走旁邊。
②須有適當裝備,尤其垂降必須做好確保。
明昌與小逸的建議很重要,因此,雖已與興國花時間完成三瓜子隧道垂降前的定位,礙於無裝備與技術,調查題字(與題字者)的夢想只好展延。
再之後,小逸介紹同為登山社的宏達學弟給我認識。我也請教宏達有關隧道口登頂的事。非常謝謝明昌、小逸、宏達!
風颱吹出隧道題字
1994年8月7日道格(Doug)風颱侵襲台灣東北部,有些災情。隔兩週8月19日中午我前往三貂嶺站,無意間發現三瓜子隧道口的樹枝雜草被吹得變乾淨了,洞口上匾額有5個草書字,筆畫像「互誅動○地」,不知其意。現場拍照後,在幾天內快快地把相片洗出。
↑↑ 風颱把三瓜子隧道雜草吹得比較乾淨,露出5個字,事後請洪致文協助找人判讀,為草書「至誠動天地」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風颱後三瓜子隧道上方狀況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風颱後三瓜子隧道上方狀況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風颱後三瓜子隧道後面上方狀況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風颱後三瓜子隧道口(左)狀況。右側是現在三貂嶺隧道與第三基隆河橋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風颱把三瓜子隧道雜草吹得比較乾淨,露出5個題字,事後請洪致文協助找人判讀,為草書「至誠動天地」。(1994.08.19 蔡宜儒攝)
今(2024)年寫此回憶文,我特地回頭翻1994年日記(簡易手札),在該年8月22日記載「晚至洪致文家」、「拿照片給洪」。日記沒寫拿什麼照片,推測當年應該是拿三瓜子隧道照片,請洪致文協助判讀題字吧。
過了幾天,洪兄來電表示,照片已請他認識的書法前輩看過,前輩一看即秒說「至誠動天地」,毫不遲疑地說。
至此,三瓜子隧道北口題字的正解於1994年8~9月間出爐!在此感謝洪老!
剩下的問題,是誰寫了「至誠動天地」?
同年10月8日到宜蘭縣史館,聽徐惠隆老師《蘭陽開發史上幾位關鍵人物》演講。演講結束提問時段,我請教徐老師有關三瓜子隧道題字人是誰的問題,徐老師答略以:您的問題,也是我想要知道的問題。
謝謝徐老師回應。演講的其它內容精采,例如日本時代陳純精對羅東的貢獻、西鄉菊次郎、戰後國民黨選舉做票的故事......等,印象深刻、獲益良多。
第2次垂降前定位、演練
1996年3月初,由宏達牽線,找來我自己系上的建興學弟,於18日一起到租屋處討論垂降事宜。建興也是登山社社員,又擅長垂降,是社內重要成員。
那些年一直不知三瓜子隧道題字「至誠動天地」是誰寫的,在文獻資料難找的情況下,只好透過登山社協助,以垂降方法自隧道上方山上下降到洞口,直接肉眼觀察求解。
在租屋處解說完畢,建興很樂意地答應幫忙,也認為這是有意義的計劃,只是他是登山社領隊,平常很忙,須大家喬好時間。
我們的行程紀錄:
1996年3月18日(一)晚:租屋處說明三瓜子隧道北口題字人調查緣由、安排行程。
3月23日(六):建興、宏達及我三人,於總統選舉投票日投票完畢後,搭乘409次普通車前往三貂嶺站對岸現場勘查。建興徒手自山上小徑下降,我停留於下降點附近小徑,宏達留守於基隆河對岸空地做建興之引導。建興表示由於樹林過密,無法拋下編織繩(垂降繩),遂徒手下降至洞口上方約20~30m處,遇90度垂直岩壁而受阻。但此時他已可目視隧道上方山牆(gable)的背面。他勘查完畢回到山上小徑,順便在小徑旁以登山路標定位。
4月16日(二):排定4月19日夜間於淡大活動中心與建興碰面,由他教我如何垂降,並決定4月20日出發三貂嶺(三爪子)。
4月17日(三):中央氣象局預報豪雨將至。
4月19日(五):淡水大雨,建興通知延後垂降演練。
4月25日(四):期中考結束。19:30於淡大活動中心旁駁坎練習垂降,由建興指導,模擬三瓜子隧道現場下降。
終於要垂降隧道口了
4月27日(六):兩人攜帶兩套編織繩、確保器、舊報紙、破抹布、鎌刀、手套,至台北站搭409次普通車前往三貂嶺站。
11:30:抵三貂嶺站斜對岸三瓜子隧道北口上方小徑的下降點。
12:00:徒手降至三瓜子隧道上方背後約10~12m處設「臨時營地」。之前中途一處垂直岩壁由建興負責結繩輔助下降。
12:00~12:30:抵達隧道口正上方,清除隧道山牆上雜草(我)及固定編織繩於大樹樹幹底部(建興)。
12:30:烈日撥雲而出,普照大地。準備工作完成、確保也完成,開始垂降。建興也自行確保完畢,留守於山牆頂。我因經驗不足,要下降時大腿一直抖。再一往下就腳滑,身體正面撞向山牆垂直面。還好只有手指破皮。
12:30~14:30:我垂吊於匾額與隧道拱心石(key stone)間,近距離觀察,終於見到匾額落款,題字人是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。之後清除匾額周圍雜草、題字者字跡描繪、匾額測量及拍照紀錄。此段時間因垂吊,所以由留守於山牆頂的建興以編織繩綁住相機、鎌刀、捲尺等物做交換傳遞。(※註:匾額長、寬數據現已佚失)
14:30~15:30:調查完成,拉起編織繩回到山牆頂,再次除草(我),並收工(建興),續爬回山上小徑,再走回三貂嶺站,沖洗一番。
15:39:搭3220次柴油車至侯硐轉194次平快車回台北,並利用在侯硐站等車時吃午餐。
↑↑ 在建興協助下,成功登陸三瓜子隧道北口。圖為建興蹲在山牆頂做準備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垂降中,刻正清除匾額上的雜草。(1996.04.27 建興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題字「至誠動天地」的「至誠」兩字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這次題字人的調查,非常謝謝建興抽空1天協助,否則後人也無法得知題字者為明石總督。所以,建興是解開這個歷史之謎的最大功臣,而此次調查也可視為是登山界及鐵道研究界一次合作。(※註:其實日本時代《臺灣日日新報》有寫出題字者是誰。目前,這些舊文獻已數位化,更方便查閱,在當年無法想像。來源請參閱〈賀來長官石底へ(上) 福田軍司令官川崎局長も 宜蘭線溪谷の奇勝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第7769號,1921年9月13日,4版。)
匾額 至誠動天地
明石總督所題的至誠動天地匾額,落款處被水泥抹去,但仍可辨認字跡,唯年代的部份只見到「××己未年春」五字,前二字「××」塗上水泥,改刻「民國」。所以,原落款首行是「大正己未年春」(1919年/大正8年)。
落款旁有明石總督的刻印,一為陽刻「明石元二郎」,另一為陰刻「××居士」,經描繪後帶回學校詢問宏達,得知刻印為「相柏蔭居士」。
(※早年調查後,誤認為「相蔭居士」。近年參閱維基百科「明石元二郎」條目,得知為「柏蔭居士」。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。右側「大正」二字被水泥重塑成「民國」;左側被抹平的字是「䑓(臺)灣」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。左側「總督」字被抹平;右側「己未」=1919年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「未年春」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,中間是陰刻的「明石元二郎題」,被抹平但仍可辨;左側分別為陽刻「明石元二郎」印與陰刻「柏蔭居士」印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左下側陰刻「柏蔭居士」印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左側陽刻「明石元二郎」印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↑↑ 把三瓜子隧道北口匾額落款的部分照片拼接,顯示「民國(大正)己未年春」、「䑓(臺)灣總督明石元二郎題」。(1996.04.27 蔡宜儒攝)
漣漪
1996年4月我是用垂降方式下去三瓜子隧道口。同年9月12日,因緣際會接受《光華雜誌》劉蘊芳採訪時,有談到4月垂降三瓜子隧道的事。
不曉得是我口誤?還是雜誌社寫錯?當年12月雜誌刊出後,p.16內文出現「……還曾經為此攀岩….」這句,沒有「垂降」用語。
(※註:文‧劉蘊芳 圖‧卜華志. 〈宜山宜水宜蘭行〉,《光華雜誌》,1996年12月號)
可能受此篇雜誌報導的影響,之後有些平面文字或網路文,就跟著寫類似「…曾有文史工作者冒著危險攀岩上去探查,…」這樣的說法。
實際上我們沒有攀岩,而是「垂降」。
↑↑ 垂降11年後,偶然在三貂嶺車站看到導覽圖文,介紹曾有文史工作者冒著危險「攀岩」上去舊隧道探查。實際上我們沒攀岩,而是「垂降」。(2007.03.31 蔡宜儒攝)
↑↑ 垂降11年後,偶然在三貂嶺車站看到導覽圖文,介紹曾有文史工作者冒著危險「攀岩」上去舊隧道探查。實際上我們沒攀岩,而是「垂降」。(2007.03.31 蔡宜儒攝)
※此導覽文抄襲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(0237)—〈侯三公路.夢幻瀑布.三瓜子隧道遺址〉
三瓜子隧道蒙塵
1998年7月12日、26日兩天帶領中視二台節目製作小組到八堵、侯硐(今猴硐)、三貂嶺、福隆出外景,眾人路過三貂嶺時,發現基隆河對岸半山腰有怪手開闢道路,往三貂嶺方向推進,直逼三瓜子隧道左上方,不曉得道路工程會不會影響老山洞。
於是返家後在7月20日向臺北縣政府陳情,把三瓜子隧道列入古蹟或歷史建物保存。
↑↑ 侯硐至三貂嶺道路工程,即將施作逼近舊三瓜子隧道頂。舊隧道在畫面右側,隨時光推移,隧道又被綠叢覆蓋,看不清楚。(1998.07.25 蔡宜儒攝於第2次電視外景前1日)
↑↑ 1998年7月20日向臺北縣政府陳情保存舊三瓜子隧道,縣府民政局7月31日函轉瑞芳鎮公所,請派員勘查山洞的保存價值。蔡尚儒(蔡宜儒)/藏。
那道路開闢速度似乎很慢。不幸地,2003年發現新道路工程施工到三瓜子隧道上方,工程包商將挖鑿出的土石,往基隆河傾卸,把舊隧道半埋,土石並打掉隧道山牆頂的石板(笠石,かさいし),破壞環境與史蹟,非常遺憾。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半埋的舊三瓜子隧道(左側)。怪手在照片左上角。(2003.09.20 蔡宜儒攝)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半埋的舊三瓜子隧道。此時山牆頂的石板(笠石)已被推落佚失 (2003.09.20 蔡宜儒攝)。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半埋的舊三瓜子隧道。此時山牆頂的石板(笠石)已被推落佚失。(2003.09.20 蔡宜儒攝)
此時期,曾有文史遺跡研究者阿尊,冒險由基隆河河床爬上土堆,到隧道口成功記錄「至誠動天地」題字與落款。
我個人也曾攀爬那土堆,但角度太陡,爬一小段即放棄。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後的舊三瓜子隧道。2004年初,洞口土石有被清理一些。(2004.02.28 蔡宜儒攝)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後的舊三瓜子隧道。2004年初,洞口土石有被清理一些。(2004.02.28 蔡宜儒攝)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後的舊三瓜子隧道。2004年初,洞口土石有被清理一些。(2004.02.28 蔡宜儒攝)
↑↑ 被道路工程破壞後的三瓜子隧道慘狀。山牆與匾額還在,但山牆頂的石板(笠石)已被推落佚失。(2004.02.28 蔡宜儒攝)
三瓜子隧道(含舊三貂嶺隧道)開放—活化再利用
三瓜子隧道損壞後的數年歲月裡,有在地人及文史團體努力推動保存再利用。對其過程有興趣者,可查維基百科「舊三貂嶺隧道#保存再利用」條目。
令我高興的是,經過他們的努力,三瓜子隧道終於在2019年被登錄歷史建築,並由相關單位重啟封閉的舊山洞,改建成自行車道。
真是謝謝他們!
那麼,之後我就有機會再走去老山洞,畢竟1996年站在山牆頂、貼在匾額前,成功查出匾額題字人,若能再次走到隧道面前,那種感動無法言喻。
2020年春,趁著隧道開封的施工期間,由隧道上方道路,往下偷溜進工地,站在山洞口前,重新近距離看著匾額題字。(闖入工地是錯誤示範,請勿模仿)
↑↑ 很久沒去三瓜子隧道,2019年騰出時間去瞧一下老朋友;河岸邊也早就立了牌子、圍上護欄,真不可同日而語。(2019.10.11 蔡宜儒攝)
↑↑ 很久沒去三瓜子隧道,2019年騰出時間去瞄一下老朋友。這年已聽說舊隧道要改成自行車道,但尚未開工,封閉的山洞還沒敲開。(2019.10.11 蔡宜儒攝)
↑↑ 2020年啟封後的三瓜子隧道,正在改建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。(2020.04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啟封後的三瓜子隧道(左),正在改建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。右側是現在三貂嶺隧道與第三基隆河橋。(2020.04.19 蔡宜儒攝)
↑↑ 來到已啟封但尚未開放民眾進出的三瓜子隧道,遙想24年前垂降在匾額與拱心石之間、不要命地調查題字人的往事。(2020.04.19 蔡宜儒攝)
後來等到三貂嶺友善生態隧道修復完工開放,終於在2022年進去逛。
↑↑ 新北市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開放後,騎腳踏車去嚐鮮。(2022.10.02 蔡宜儒攝於三瓜子隧道北口)
↑↑ 新北市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開放後,騎腳踏車去嚐鮮。(2022.10.02 蔡宜儒攝於三瓜子隧道北口)
2024年度,時值宜蘭線鐵路全通100年,我又來到三瓜子山洞……跟著同仁翁神、廖神一起騎進去。
↑↑ 網紅打卡點:三瓜子隧道北口。(2024.04.14 蔡尚儒攝)※蔡宜儒於2023年1月改名蔡尚儒
↑↑ 與同事相約騎車,在網紅打卡點——三瓜子隧道北口駐足。(2024.04.14 蔡尚儒攝)※蔡宜儒於2023年1月改名蔡尚儒
以後若有閒、跤頭趺袂痛,閬工會擱來三瓜仔(三爪仔)拋拋走、賴賴趖, 順紲看望「至誠動天地」。
#
↑↑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所蔡龍保教授,介紹三瓜子隧道文資指定及活用案例。(2024.11.30 蔡尚儒攝)※蔡宜儒於2023年1月改名蔡尚儒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