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本文2007年02月22日07:41發表於無名小站「中年の草食男子」(之後轉至隨意窩),今重貼於痞客邦;照片則重新標註,並加上拍攝日期】

彰化-舊大肚溪橋(鐵路)


1代大肚溪橋

台中縣與彰化縣之間,橫亙著一條台灣的主要河川:大肚溪。不論是鐵路、公路、或是高速公路,往來於台中與彰化間時,必定跨越這條大溪。


20世紀初,台灣總督府正在興建縱貫鐵路,由台灣島的南北兩端向中部推進。其中第1代大肚溪橋在1904年(明治37)年10月開工,到了第二年(1905年)8月20完成。


噢,這麼快??!! 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,難道是因為1904年至1905年間日俄戰爭的關係嗎?讓工程單位加快腳步儘速完工,以利軍事運輸。

其實,在《臺灣鐵道史》中卷裡頭耙文,隱約可看出第1代大肚溪橋未通車前,已先建好了「軍用速成線」的臨時橋。這部分因為我還看不懂近代文言文日語,所以對它的瞭解不深。(別說了,我連現代日語都不是很齋)

第一代大肚溪橋與菅野技師(Mark)-取自1911年《臺灣鐵道史》中卷P418.jpg
↑  第1代大肚溪橋。取自1911年《臺灣鐵道史》中卷(照片由台中面向彰化拍攝)

1代大肚溪橋全長588.04米,共19個橋孔,其中靠北岸(台中側)架設5孔鋼鈑梁、靠南岸(彰化側) 架設8孔鋼鈑梁,每孔跨距21.34米。

5孔+8孔=13孔,剩下中間的6個橋孔,則採用下承
普拉特式(Pratt)穿式平行弦鋼桁架梁,也就是俗稱的「花梁橋」,每孔跨距45.72米,小於舊山線大安溪桁架橋的每孔60.96(200呎)。桁架梁由美國進口,一部分由大阪汽車會社組裝。

2代大肚溪橋

1代橋是單線橋梁,北側連接山線的成功站(舊名王田驛),在海線鐵路通車後,據說(?)山線及海線都共用1代橋行駛。於是,鐵道部接著於1代橋旁側,興建第2代橋(連接海線追分站),變雙線橋梁,兩橋的形態類似,共用到1980年代末期(第3代大肚溪橋通車後)廢棄。至於,2代橋到底是哪一年完工通車的?這我還不清楚。


荒寂的溪床遺跡

走在目前大肚溪南岸惱人的礫石河床上,還可以見到一些1代橋及2代橋的舊橋墩。舊橋墩是橢圓形,1代橋主要由紅磚砌成,靠上游側則被覆石塊,或許石塊較能對抗水流衝激;而2代橋則以水泥為主要結構。這些橢圓形舊橋墩,是當年架設桁架樑的那6孔主跨所遺留的殘跡,所以墩體很大。

 
IMG_0084M2_第一代大肚溪橋橋墩遺跡(背景第三代大肚溪橋)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 當年主跨架設桁架梁的大型橋墩殘跡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IMG_0075M_第一代大肚溪橋橋墩遺跡(背景台1線大度橋)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1代橋橋墩殘留的鋼筋(或鐵棒)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IMG_0083M_第一代大肚溪橋橋墩紅磚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  
↑  1代橋橋墩殘留劃有兩條線的「二爪磚」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IMG_0114M_第一代大肚溪橋(山線橋)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以前只能在火車上俯看圓滾滾的磚石混合體,現在能親手撫觸,感覺真好!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IMG_0118M_第一代大肚溪橋(山線橋)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配合架設桁架橋的橢圓形大橋墩。墩體上方的緣石,還做成有45度的斜切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至於其他架設鋼鈑樑的小型橋墩,我沒仔細看,似乎沒有了。1959年(民國48年)「八七水災」將兩座大肚溪橋沖斷,斷掉的部分,幾乎都是南北兩側的鋼鈑樑橋孔。也許,這是目下看不到小橋墩的緣故。不過,我並沒有很認真尋找,還是勞煩有興趣者再找看看吧。


八七水災大肚溪鐵路橋及公路橋《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》.jpg
↑  1959年八七水災後,故總統蔣中正先生視察遭沖斷的大肚溪鐵橋。取自《台灣鐵路百週年紀念》。(照片由彰化面向台中方向拍攝)


IMG_0069M2_第一代大肚溪橋(山線橋)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2代橋水泥橋墩,外圍圍了一圈石頭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
舊大肚溪鐵路橋還有一種圓柱形鋼筋混凝土橋墩跡,它像個雙哨衛兵一樣,一左一右立在1代紅磚橋墩的兩旁,這是為什麼?別說友人有此疑惑,連我也感到好奇。



IMG_0090M2_第三代大肚溪橋(1988)及第一二代橋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1代橋橋墩旁多出來的水泥墩,可能是後期增建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
而2代橋舊跡還發現混凝土磚,包覆水泥橋墩,但不是每個2代橋舊跡都有,這也值得深究。

日治中後期,以紅磚為材料的台灣鐵道結構物逐漸式微,由此又得到印證。


IMG_0109M2_第二代大肚溪橋(海線橋)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混凝土磚(水泥磚)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
IMG_0089M2_第三代大肚溪橋(1988)及第一二代橋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
↑  使用近20年的第3代新橋。( L=802.5m,25孔 )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
Access


◎公車:
 1.由彰化火車站外面,搭乘台中客運102路彰化客運123路,到「國聖井」站牌下車。102路在台中客運彰化站乘車(三民路);123 路在彰化客運彰化站乘車(中正路)。兩家公司的彰化站位置不同,前者只剩一根路邊站牌;後者則有專屬的客運總站、售票處、候車椅及站務人員。
 2.由成功、烏日、台中出發,亦可搭乘102路及123路,到「國聖井」站牌下車。
 3.彰化→國聖井,依公路客運費率計價,22元大洋(2007年初)。
 4.下車後,利用附近巷道轉入國聖路(舊縱貫公路),直接走到河堤邊。
◎由河堤邊,利用水閘門或駕訓中心旁邊小徑,徒步且小心地走到河床上去。


IMG_0123M2_第一代大肚溪橋(山線橋)橋墩遺跡_蔡宜儒攝20070218.jpg 
↑ 
舊橋墩前的小花草。(2007.02.18 蔡宜儒/攝)


回應

2007-02-22 11:24:44 jackek

南橋台遺留的紀念碑,不知道有沒有找到,以利民行-陳誠題?
 

2007-02-24 22:23:04 TDCKW

沒去南橋台~~~   >_<...

其實,當天到河床時,就比原訂時程delay了許久,
所以,放棄了南橋台.

謝謝您提供陳誠副總統的 "以利民行" 訊息,
希望有其他人能去一探究竟,看看還在不在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DCK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